炭疽
什么是炭疽?
炭疽的名称来自古希腊文“anthrakos”,意思是“煤炭”,是因典型皮肤炭疽的黑痂而得名。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根据感染途径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类型,人间炭疽病例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肺炭疽及肠炭疽少见但病死率高。
我国炭疽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近年来每年都有十几个省份报告炭疽病例,多为散发,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
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炭疽芽胞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一般是食草动物首先感染,患病动物(如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的血液、粪尿排泄物、乳汁、以及病死畜的内脏、肉类、骨骼直接感染人类或污染环境,是感染的重要来源。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动物制品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病人作为传染源少见。
2. 传播途径
炭疽主要有三种感染途径:
(1)经皮肤接触感染:皮肤接触到污染物中的炭疽芽胞杆菌细菌就会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
(2)经口感染:主要因摄入污染食物而感染,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
(3)吸入性感染:吸入污染有炭疽芽胞的尘埃或气溶胶,一般情况下直接吸入感染较少见,最常在皮毛加工厂的工人中发生。当炭疽芽胞被作为生物武器使用时,这种感染方式则最常见。
3.易感者人群
草食动物易感,常见于羊、牛、马、驴、骡、骆驼、象、鹿等。杂食动物如猪、狗等也有发病,肉食动物如虎、豹、豺、狼等食用炭疽病兽肉也会造成感染。
人对炭疽易感,易感性无种族、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和接触方式,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是感染发病的高风险人群。
炭疽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1~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
临床可分以下五型:
①皮肤炭疽: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而感染
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
炭疽痈型:丘疹或斑疹→水疱,水肿→出血性坏死,水肿扩大→浅小溃疡、黑炭样干痂→水肿渐退,黑痂脱落,愈合成疤。水肿坚实、疼痛不明显、溃疡不化脓等特征表现。
·
恶性水肿型: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病情危重,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
②肺炭疽:由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因人间传播风险高而被列为参考法定甲类传染病管理病种。
起病多急骤,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血样痰、胸痛等,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
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继发脑膜炎。
若不及时诊治,则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③肠炭疽:由进食染菌肉类引起。
急性胃肠炎型: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内迅速康复。
急腹症型:起病急骤,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
④脑膜型:多继发于伴有败血症的各型炭疽,原发性偶见。
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脑脊液大多呈血性。病情凶险,发展特别迅速,患者可于起病后不久死亡。
⑤败血型:多继发于肺炭疽或肠炭疽,由皮肤炭疽引起者较少。表现为高热、头痛、出血、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炭疽的防治和治疗
炭疽的预防
针对高风险人群:
1.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检测和饲养场、屠宰场、畜产品及皮张加工企业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
2.疑似炭疽病料标本的涂片、染色和镜检,以及灭活材料的PCR试验和沉淀试验操作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操作应在BSL-3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操作人员按照相应生物安全级别实验要求开展个人防护,长期从事炭疽诊断的专业人员建议接种炭疽疫苗。
3.参与疫情处置的有关人员,应穿防护服和胶靴,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措施,做好自身防护处置完毕后,应及时对个人及环境进行消毒,接受健康检查,出现不良症状时及时就医。
针对普通市民:
不接触、不宰杀、不购买、不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不生食畜产品。如有可疑接触史和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患者隔离治疗。
炭疽的治疗
炭疽病人的治疗,在进行规范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建立有效的支持治疗。禁忌对皮肤炭疽病例的皮损做外科切开引流。
* 内容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