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l 微生物性
细菌性:常见的如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病、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病、蜡样芽胞杆菌病、志贺氏菌病和肉毒毒素中毒等。
病毒性:诺如病毒感染、甲肝病毒感染等。
寄生虫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等。
l 化学性
主要有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瘦肉精中毒、甲醇中毒和杀鼠剂中毒等。
l 有毒动植物性
主要有菜豆中毒、桐油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和河鲀毒素中毒等。
l 真菌性
主要有毒蘑菇中毒、霉变甘蔗中毒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常见症状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还伴有发热、头痛。
有的致病因素还有一些特征性临床表现:如亚硝酸盐中毒病人会有口唇、指甲、全身皮肤和粘膜紫绀等;肉毒毒素中毒有神经末梢麻痹等症状。
另外,部分致病因素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不仅仅表现出胃肠道症状,如毒蘑菇中毒分为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中毒性肝炎型等。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预防食源性疾病,关键是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1.保持清洁:饭前便后和食物制备过程中都要勤洗手,餐具、厨具和厨房环境要清洁。
2.生熟分开:生的肉、禽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都要生熟分开。
3.烧熟煮透:加工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时要烧熟煮透(食物中心温度至少达到70℃),尤其是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鸡等食品。如果用小火,由于温度低,就必须延长时间,即“小火慢炖”。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一定要彻底加热。
4.保持食物安全温度:70℃以上和4℃以下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最好不超过两小时。食物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长时间化冻,或者是反复冻融。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果蔬、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和变质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