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成功完成我市首例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造瘘术 直径6毫米人工血管 重建尿毒症患者“生命高速通道” □ 耿海军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定期做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而健康通畅的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得以有效施行、确保患者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因此在临床上,施行动静脉造瘘术成为尿毒症患者的首选。但任何一种手术都需要在患者自身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完成,如果患者本身存在缺陷、畸形、肥胖等不利因素,那么手术的难度无疑将成倍增加。 日前,市中医院肾病科副主任陈波顺利完成了一例尿毒症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造瘘术,因其血管结构“先天不足”,该科副主任医师陈波另辟蹊径,采用人工血管移植的方法为其顺利建立起一条新的动静脉血管通路,这也是陈波继去年为一名体重115公斤的尿毒患者顺利实施自体血管动静脉造瘘术后,成功完成的我市首例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 血管条件不理想致造瘘困难 我市籍患者老王有多年的慢性肾病史,不久前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才能维持生命。然而治疗前,医生意外地发现老王手臂的血管呈网状分布,根本找不到可以建立内瘘的较粗血管,这种“先天不足”给血液透析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几经辗转,老王在省内一家大医院做了“颈内静脉长期导管植入术”,遗憾的是刚用了一个月就出现了导管功能不良的问题,无法保障透析正常进行。四处打听后,老王求助于市中医院肾内科。 临床上不难见到老王这样的肾衰患者,他们需要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但由于自身血管条件较差、多次造瘘手术失败或因长期透析出现血管内瘘闭塞等原因,难以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导致血液透析无法进行,严重危及生命。 遇到这种情况,医生一般会采取“颈内静脉长期导管植入术”作为对策,但部分患者曾经在颈内静脉做过临时导管植入,极易造成颈内静脉狭窄、血栓等并发症,导致无法再行“颈内静脉长期导管植入术”。此外,患者们普遍觉得,长期置入导管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对此种方法较为抗拒。 陈波说,如此一来,“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术”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人工血管移植内瘘获得成功 一般意义上的动静脉造瘘术,是运用血管外科技术人为的建立一条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为血液透析提供长期而有效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用于“搭桥”的血管主要有自体血管和人造血管,老王的情况显然只能选择后者。 果然,陈波详细了解老人病情,立即组织有关医护人员进行全面检查,研究治疗意见,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决定为患者行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手术。手术时,他成功在患者肘窝处、腕部各开一个小切口,将一根长约40厘米,内径约6毫米的人工血管植入皮下,分别与其左臂动静脉吻合。术后3-4 周内瘘管成熟后即可作为透析通路使用。 由于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程序复杂,难度大,历来仅有省级以上一些大医院才能开展。陈波在原来大量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并多次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级血管通路学习班,向国内外同行专家请教学习,在精确掌握了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手术技术的基础上,终于率先在市内成功开展此项手术。 追求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陈波,市中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兼职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他主刀的这台手术无疑实现了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手术在我市的成功“落地”,也意味着我市级医院具备了此种手术的技术。 他指出,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命脉,也是长期困扰众多医学专家的一大难题。血管通路问题不解决,患者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血液透析治疗,从而让尿毒症患者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影响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部分病人前臂静脉血管耗竭,如何在没有痛苦和尽量减少并发症的情况下建立这种通路,使透析像普通的静脉穿刺输液一样简便易行,一直是肾病专家们努力的方向,而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的开展足以使这个理想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市中医院已开展各类动静脉血管造瘘手术达十余年,尤其是近几年,通过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参加国内短期学习班等方式,该院肾病科的动静脉造瘘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目前已经达到了省内先进的技术水平,各种血管条件差或血管解剖异常的患者难题在这里均可得到解决。不仅如此,据陈波介绍,市中医院肾病科还率先在连云港地区开展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置入术,为确实不具备造瘘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长期透析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