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使命召唤。3月7日上午,在接到上级任务后,我院第一时间组建了第一批9人的医疗队支援我市定点黄码医院。随后医院又先后派遣了第二、三批次医疗队,总计22人名医护人员,涵盖内、外、儿、检验、放射、超声等多个专业。
日日夜夜,他们时刻坚守在抗疫第一线,护佑港城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下面就跟着小编的镜头,一起走进他们平凡而又忙碌的一天。
上午8时
尚国超正准备吃早饭,便接到舱内同事消息:有一位老人鱼刺卡喉,急需处理,请求支援。他立刻换上防护服准备进舱。穿着防护服,戴着面屏和手套,额戴反光镜的视野大受影响,取鱼刺的操作难度比平时大了许多,这非常考验医生的基本功。尚国超心稳手快,夹住隐藏在下咽部只露出短短一段的“狡猾”鱼刺,稳稳地取了出来。各项工作完成后,已临近中午,想到下午还需值守病房,尚国超便留在了舱内。
疫情期间,耳鼻咽喉科属于风险较高的专科,由于患者直接暴露口鼻,而且检查过程中轻微刺激就可能导致咳嗽或打喷嚏,造成飞沫广泛传播。尚国超是黄码医院唯一一个在岗的耳鼻喉科医生,有情况随叫随到,半夜三更紧急会诊已是家常便饭,他说:“但凡患者需要,就是我行动的第一信号,这点苦怕什么。”
中午12时
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张星荣脱掉防护服,顾不上午饭,第一时间关心队员的情况:“大家午饭吃了吗?”“要做好防护工作,保护自己、保护患者。”“你们的东西用完了吗?我等会再去协调一下。”……
她是我院援“黄码医院”医疗队队长,2018年医疗援助新疆霍尔果斯,2021年主动参加新冠疫苗接种医疗保障,组织有任务,她总是冲在前面。此次她作为队长除了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外,还要照顾好队员的生活起居问题,在生活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她第一时间联系驻地后勤协调解决;她还是大家心中的“大姐姐”,队员中有谁身体不舒服了,她总会想尽办法,药送上门;队员们想家了,她主动联系,开导大家,自己却没有时间关心家中的两个孩子和至今不知道她支援一线的父母公婆。
下午2时
病房内,杨博峰发现有位患者出现了头晕的症状。经过仔细的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判断患者为“耳石症”。杨博峰为患者进行了手法复位,随即患者翻身时头晕、旋转感明显减轻,但还有头部昏沉感,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患者开始表现出了焦躁的情绪。“这是耳石症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我们也有办法解决,不用太担心”杨博峰耐心细致地与患者沟通,第一时间联系药械部采购各种型号针灸针。由于穿戴防护手套,进针也与正常诊疗有所不同。为了达到进针手法的“稳、准、巧、快”,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疼痛,他自制练针包,戴着防护手套在自己身上做起了“试验”。
经过几次针刺后,患者头晕的症状完全消失,感激道:“我现在看不清你的样子,等疫情结束后我要去中医院当面感谢。”
晚上6时
外科一直是接诊病人最多、最忙的科室,除了接诊外科患者,还要负责给患者换药、拆线。此时门诊来了一位隆鼻手术需要拆线的患者,由于没有专门的器械,毛鹏飞能利用的工具只有一个缝合包和一个刀片。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每次拆一根线,他都告诉患者要屏住呼吸。但是越拆到鼻腔深处就操作越发困难,线更为隐蔽并且患者也很难一直屏气,毛鹏飞教患者拿着血管钳自己照着镜子找,找到了用血管钳夹好,再让他来拆,就这样十几根线,拆了半个多小时。消完毒,毛鹏飞再次嘱咐患者按时服用抗生素,每日伤口碘伏消毒预防感染。听着患者一声声的感谢,这是作为一名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晚上9时
时晓庆作为援“黄码医院”临时党支部书记,利用工作间隙,线上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会上,他强调在困难时期务必要协同作战,共克时艰,号召党员们吃苦在前,认真履职,发挥表率带头作用,树立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形象和榜样;在医疗救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以人为本,患者至上;融汇中西,服务社会”的医院宗旨,更好的为病人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在医疗救治中让中医药“亮剑”。
凌晨12时
钮月开始了她夜班的值守,她是第一批支援黄码医院的队员,也是第一批坐诊“红码”门诊的医师。“红码”门诊主要负责封控区、管控区、隔离点人员的诊治,接触的都是高风险人群,每天都是白天黑夜轮班倒,面临着不仅仅是身体的疲惫,更多的是心理的压力。自从疫情开始,钮月再没回过家,丈夫也在一线支援,4岁的孩子睡前总是哭着找妈妈,她只能跟孩子约定:“妈妈现在在打怪兽,等我们赢了,再跟你一起去爬山、看海、赏花,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