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历史经验和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3-21 点击量:2372
理论就是旗帜,理论就是方向。一个先进的政党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为全党树立鲜明的精神旗帜、引领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发挥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作用,才能够完成政党的政治使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成功肩负起一个伟大政党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保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扎根现实实践的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真心诚意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才有可能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从而使其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而实践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始终保持开放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指出:“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就是因为它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从而赋予了自身理论的彻底性,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真正统一起来。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实践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而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开放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不把任何现存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不对任何迷信和谬误让步。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辩证法看来,从来没有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世界不过是过程的集合体而已;同样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所有的理论也都只是具备有条件的真理性。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不仅仅是针对别的理论或别的事物的,而且还是指向自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也要接受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检验,保持开放性,不断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反对用僵化的教条主义对待理论、历史和生活实践,他们从来都不固守已有的结论,而是坚持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始终保持开放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这一著作中的论断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一旦发现有的论断已经“过时”,就利用再版的机会通过写序言的方式,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在时时关注实践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同时,还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创立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
二、保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奥秘所在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潮轮番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发动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寻求着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些努力最后纷纷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对苏联革命经验的迷信、冲破教条主义对我们的束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保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脉”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精髓,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才能够真正做到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任何一个政治理论体系都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其“道”和“本”:“道”即是其价值,它主张什么,追求什么,这决定着其本质和灵魂;“本”即是其逻辑,它如何论证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决定着其特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它的逻辑就是唯物辩证法,二者共同统一于共产党人造福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中,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各方面和发展全过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永远也不能背离的精髓。
在与时俱进回答新时代“四个之问”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共产党人应该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论统一到人类解放的实践论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不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能丢的就是其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态度,其他的具体结论和做法都可以而且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守正创新。
在深深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政治观、人生观、天下观等内容,孕育了和谐、大同、天下为公、善治的政治理想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思想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不断从中汲取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才能够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在牢牢把握“六个坚持”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鲜活的、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核心价值、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的与时俱进,坚持自信自立的独立自主,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观点,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把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人民价值论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实践之中,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六个坚持”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用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不断谱写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