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0-11-11   点击量:387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是对中医药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和深刻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明确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是做好中医药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必须着力转化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动力。
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打破人们以往的生活,使全球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全球大约有数百万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上千万人受到感染。
中华文明数千年,伴随着与大大小小疫病的不断斗争。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有史可考的重大疫情有300多次。其中,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4次,清朝115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大疫情,后期频率更快,到了清朝是2.3年发生一次。
在中华文明的大部分时期,中医是中华民族应对疫病的唯一医学。秦朝初期的人口,比较公认的是2000万左右,到清末是4.1亿,增长约20倍。频发的疫病并没有给中华民族造成像欧洲黑死病那样几乎灭国的情况,中医很好地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中医学的认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即刻诊断为寒湿疫;按照治病求因、辨证论治的原则,即刻制定出温肺健脾化湿排毒的原则;从《伤寒论》中筛选出麻杏石甘汤、五苓散等方剂,化裁形成创新方剂清肺排毒汤,即刻投入抗疫战场—几乎没有时间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超过6万人使用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文化的潜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中医的整体观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学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十九大精神在中医药系统迅速扎根、开花结果,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医药篇章。